以销售为主导的增长策略,依赖于公司的销售团队成为收入的关键驱动力。
通过这种增长战略,公司的成功直接取决于销售团队的表现。市场营销团队试图通过活动获得新的潜在客户,但是最终销售人员完成交易。
中间有一个问题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团队的合作情况。如果你的营销和销售团队不同步,角色不明确,可能会因为沟通不畅而失去几十个销售线索。因此,这些团队需要紧密配合。
销售驱动增长的另一个挑战是整个过程缺乏对客户成功或其产品的关注。许多销售人员试图在进行销售时,出现过度承诺的情况。如果销售团队的承诺与公司的产品提供的功能之间存在价值差距,客户会立即流失。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将销售主导型增长与其他增长策略(如 PLG 产品驱动增长)相结合。
以销售为导向的增长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微软或 Salesforce 等非常成功的公司一直在使用这种策略。然而,销售主导型增长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扩展。
一个销售人员每天只能打这么多电话。因此,更多的收入意味着雇佣更多的销售人员。据统计,陌生电话的转化率在3%左右(你打电话里3%的人准备立即购买)。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客户,你就必须打更多的电话。然而,优秀的销售团队很昂贵,这意味着你的 CAC(用户获取成本) 一直很高。只有你的 CLV (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必须足够高,才不至于成为亏本生意。
营销主导的增长,意味着依靠通过网站上的内容、社交媒体营销或广告的内容营销来获取新客户。在以营销为主导的增长中,关键是尽早吸引你的客户并让他们记住你的服务。营销主导增长的目标是让人们了解公司的产品,让他们访问公司的网站,提供独特的内容并向他们展示你们提供的价值。
通常,以营销为主导的增长始于一块“磁铁”。“磁铁”是潜在客户可以下载以换取其手机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的宝贵信息。然后将这些手机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用于潜在客户培育活动。比如我们会看到很多B2B公司会去编撰一些行业报告/研究案例,让客户们填写资料进行下载。这时候行业报告/研究案例就发挥了“磁铁”的吸引作用。
以营销为主导的增长策略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如果你正在寻找立竿见影的效果,MLG 不是最好的选择。
创业或 SaaS 公司的人最好是尽早开始营销。如果你尽早分享你的产品计划 - 甚至在产品准备好之前 - 你就有机会立即让人们对你的报价感兴趣。一旦你发布了你的产品,让人们注册的机会就会飙升。此外,尽早分享你的计划可以帮助你获得有价值的客户反馈,从而帮助你改善服务并与社区进行互动。
因此,如果你希望使用社交媒体营销来吸引人们对你的服务的关注,要首先考虑你的目标受众以及如何最好地接触他们。在每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开展营销工作毫无意义。如今,社交媒体平台太多,如果你不想浪费营销预算和时间,则需要提前决定。
当你选择以营销为主导的增长作为你的主要增长方式时,请记住跟踪公司的营销活动,以查看哪个营销活动带来了最佳结果。例如,如果你尝试一个渠道但没有看到预期的结果,请尝试另一个渠道。保持这种实验性的心态。
如果想要更多客户以营销为主导的增长,你的目标是创建能够引导你的产品的独特内容。为此,首先要考虑你的潜在客户有什么问题。他们在网页中中输入什么来寻找解决方案?他们使用什么关键字?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创建有价值的内容,帮助人们并展示你公司的服务价值。
还可以将这种方法与以产品为导向的增长相结合,人们访问你的网站并可以免费测试产品,你获得新客户的机会就会增加,你也不再需要招更多的人。
以产品为主导的增长,意味着产品本身推动了公司业务的所有部分。在这里包括获取、留存和推荐等所有业务部分。
在 PLG 兴起之前,公司依靠将客户从漏斗中拉到更远的地方,将他们从 A 点带到 B 点。在 Product-Led Growth 中,目标是让人们亲身体验产品,并通过持续优化所提供的服务,帮助客户取得成功。
产品主导增长的显著优势之一是使用这种策略的公司可以更快地增长,以免费模式为例,因为他们的免费产品在一开始就创造了用户群。如果产品有价值,这些免费用户就会转化为付费用户。
PLG 不仅仅意味着先试后买。当你使用 PLG 时,你业务的每个部分都会影响产品,并旨在创造尽可能好的客户体验。提供出色的客户体验将使你的用户更长时间地使用你的服务,减少客户流失并增加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此外,你的客户获取成本将大幅降低,而无需较长的销售周期和潜在客户。
其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增长飞轮模式,砍掉了销售端的边际交付成本,以趋近于0的边际交付成本实现资本的高效率转化。
PLG的产品特征
这些商业模式的发展其实是更加把甲方乙方的利润锁定到一起,从而使乙方更进一步深入客户业务。
在SaaS的基础上,新增一个增强回路,进一步提升用户量。
在SaaS的基础上,新增二个增强回路,进一步提升用户量。
为了让PLG增长发挥作用,用户需要清晰理解他从目标产品中获得的价值,并尽快体验到这种价值,价值的实现要极快——换句话说:看到就想用,用了就说好。
但安全领域,攻击事件本身是低频场景。面对入侵检测、监控类、杀毒类监测产品,想像一下一个企业每年会发生几次入侵事件。一套入侵检测系统部署试用花了两周,然后等了一个月没有出现攻击事件,价值无法体现。
除此之外,企业接受SaaS化的PLG产品还有两个难点:
能为安全日常性工作提升效率的工具,用户画像明确,靠功能和用户体验获胜,高频使用能够让产品价值快速被感知。
典型的产品形态例如:
随着国内老龄化问题严峻,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效率类工具的市场将逐步扩大,「堆人干活」的模式长期来讲有望得到改观
如果把安全产品分为两类,
对于边界不清晰的安全产品来说,用户很难通过简单的POC测试完整了解SaaS化产品,甚至即使在日常使用中,都很难获得太深刻的安全体感,久其原因有如下:
对于边界清晰的安全产品(或者仅仅只能称之为IT功能型产品)来说,用户对产品本身的预期与实际使用中获得的价值和体感基本上是100%匹配的,因此比较利于形成PLG正向循环。
除了用产品或服形态来匹配合适的增长模式外,可以用一个变通的简化方法——以首单的平均客单价作为指标来简单划分。
如果企业首单的成交客单价在2万以下则应该考虑PLG的可能性。如果在30万以上的话,要过多的考虑以SLG销售驱动的方式为主体,如果在中间区间,企业很有可能忽视了MLG的体系化策略的匹配性。
在SLG的模式下,关键点在于单个销售的拓客能力和成单能力以及销售团队的规模。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单兵能力很强的一支队伍,当队伍越壮大时整个营收规模就会做到更大。
而MLG的侧重点就相对不同,影响最终成交的获客来源占比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市场在做完前期获客的工作之后,大量的线索能够比较有效的转化成较大比例的最终成交,对于销售自拓转成交的依赖性就会显著下降。在这个方式下,关键点在于协同和各阶段的转化率,市场要持续地输出高质量MQL、销售团队要有较强的成单转化能力,对于销售自拓能力的要求就会低一些。
?
以下几个方向的讨论,可以相互进行组合创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先谈SaaS化,思考一个问题:「国内安全能不能SaaS」?这个问题等同于在问另一个问题:国内安全行业的生产-销售流程,能否实现效率突破。
除了销售流程的问题之外,国内SaaS化问题的根源还不在供给侧,而是在需求侧。需求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再来看云计算给PLG战略带来的改变。
电商和消费行业的底层逻辑是四个字:
云计算的商业逻辑也是四个字:降本增效,即:
云计算的本质是一种新型数字化IT基础设施,它和企业的关系可以类比于不动产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关系。
今天国内外的企业并不是一定要选择云计算,只有单云计算真的可以实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的资产利润率的时候,企业才有真正的动力去拥抱云计算。
这里举一个例子:
假设一家企业购买IDC服务器需要300w,组件IT运维团队需要100w,组件安全团队需要100w,每年因为安全入侵遭到资损200w,从资产负债角度来看,这家企业每年投入在IT上的成本为:300+100+100+200 = 700w。
现在客户购买云计算资源需要200w,购买云安全产品需要100w,同时因为云上安全得到了保障,每年的资损降低到10w,从资产负债角度来看,这家企业每年投入在IT上的成本为:200+100+10 = 310w。
因为拥抱了云计算和云安全,客户每年投入在IT上的成本下降了55.7%,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降本结果。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云计算和云安全并不是捆绑销售,也不是必须同时购买的商品,事实上,客户会对云安全的预期效果存在疑问,而选择只购买云计算而依然选择自建安全团队。这里的关键是:云安全厂商如何向客户证明和持续交付可量化的安全能力。
商业的本质就是为他人提供服务,大部分的商业模式都可以用下面三个问题来看:
这3个问题构成的商业创新的核心。
传统纯攻防类产品,或者说纯限制类产品,是游离于这个主流核心商业体系之外的一个小众领域,它更多地像是一种纯粹的二方博弈的智力活动。
在商业社会中,每一个组织/部门/个人,无时不刻都在为其他人提供服务,创造额外的价值增益,但是纯攻防类安全产品实际上没有创造额外价值,它的本质是对潜在资损的一种保险服务。
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公司遭到黑客入侵会损失1000w,而选择购买网络安全产品/服务,要花出去500w,那作为这家公司来说,两权相害取其轻,选择购买安全产品/服务,本质就是选择了一种资损更少的能力,但资损再少,也还是资损。
实际上,网络安全从业者和网络黑客是同一群人的一体两面。
做一个设想,如果今天金融支付从业者消失、物流从业者消息、食品供应商从业者消失,那整个社会的效率会受到极大影响,但是如果网络安全从业者消失,整个社会不会有任何的影响,因为网络安全从业者像正负电子一样,本身已经内部对冲了,社会对这个人群的存在与消失并不在意。当然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发生的臆想,因为只要有利益驱动,技术的黑暗面就永远不会消失,针对这种黑暗面的保险服务就永远有市场。
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思路就是提高安全产品的价值主张,在提供安全攻防经验以及保险兜底价值的同时,更多地去拥抱和接入企业的日常IT使用场景,向客户提供更多的IT运维和效率工具类能力。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拉高企业的替换成本(用了就换不掉),形成不可替代性。
举个例子,如云平台深度融合的原生安全方案、生产网/办公网的终端覆盖,用户一但完成全面部署,再次替换的成本便很高。参考国内SASE厂商以远程办公VPN的价值切入,实现覆盖之后,安全部门就很难以效果为由,把整个公司的远程办公基础设施替换掉,这样一来即是把安全产品的替换成本转移到IT基础设施的替换成本之上,形成不可替代性。
这种战略适合于面向具有一定规模,且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合规基建建设,正在经历商业化产品购买和基础体系搭建的中长尾客户群体。
战略实施路径:
战略成功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