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变量的存储
正常情况下,变量存储在SRAM中,如果要发送该变量的值到外设,需要调用内核操作,使SRAM中的数据送到外设。
此类型操作过多会导致占用CPU高,整体卡顿。
DMA控制概述
- DMA:Direct Memory Access
- 专门用于数据传输,解放CPU
- 对于 DMA,CPU 首先启动传输,然后在传输过程中执行其他操作,最后在操作完成时接收来自 DMA 控制器的中断。
- --->CPU启动,结束后DMA中断标志传输完成。
- DMA传输是双向的,可以从外设传向SRAM,也可以从SRAM传向外设。
- 一般情况下,DMA传输的数据,在外设/SRAM中,地址是连续的---->可以顺序移位寻址,达到依次传输数据的效果。
DMA寄存器相关(通用)
PerAddr(传输外设地址)
SramAddr(传输SRAM地址)
Direction(设置传输方向)
DataSize(传输数据大小)
Sram+(SRAM地址是否移动)
Peri+(外设地址是否移动)
-->一般外设地址是固定不动的
G3507 DMA设置
设置寻址方式
-
Fixed address to fixed address
固定地址 到 固定地址 -
Fixed address to block of addresses
固定地址 到 地址块 -
Block of addresses to fixed address
地址块 到 地址块 -
Block of addresses to block of addresses
地址块 到 地址块 -
Fill data to block of addresses
填充数据到地址块 -
Data table to specific address
数据表到特定地址
通道设置
- 分为基本通道和全功能通道
- 基本频道仅支持单次或块传输
- FULL通道支持重复单次和重复块传输
- 最高优先级 DMA 通道(从 DMAo 开始)为 FULL 通道,其余优先级通道是基本渠道。
传输模式设置
- 单次传输
- 块传输
- 重复单次传输(仅全功能通道支持)
- 重复块传输(仅全功能通道支持)
模式一:单次传输
- 可定义传输次数
- 可定义两地址是否递加或递减
- 可以设置递加或递减的步长
- 有三个个寄存器会在每次传输后递增或递减-->当其中某个寄存器递减到0时,一个标志寄存器会被置位。同时DMA使能会被清零(即使DMA不工作-->需要再次设置)。
模式二:块传输
- 定义块的大小
- 三个寄存器的值会被存到临时寄存器中,其中两个在每次传输后递减或递加。存在寄存器指示地址到步长。
- 存在寄存器显示递减后剩余的块数。
模式三:重复单次传输
- 特性同单次传输,不过会一直使能,重复单次传输。
模式四:重复块传输
- 特性同块传输,会一直使能,重复块传输。
子模式:跨步传输
- 每次指针不递增一,自定义递增步长---->即跳过部分数据读取或写入。
拓展模式:四个
- 普通模式
- 填充模式
- 表模式
使用
外部DMA通道
- 触发类型选择外部DMA通道
- 再选择触发方式
- 选择寻址模式
- Source Length和Destination Length决定DMA读/写的字节数
->DMA每次从源地址读多少字节的数据和每次向目标地址发送多少字节的数据。
->寻址模式决定DMA每次完成读/写操作后,下次读/写地址是增/减/不变--->指的是块内部寻址增/减/不变。
- 勾选配置传输大小,可配置每次传输数据的大小(只和块传输有关)
-->区分读/写大小和传输大小。可以读多了,慢慢写。
-->Transfer Size决定每次传输多大的块数据。
- 每次传输完成后,对源和目标地址寻址是增/减/不变
- 注:源地址--->DMA--->目标地址,若为块传输模式时:
- DMA中断的触发方式
DMA_block_transfer例程详解
见注释
#include "ti_msp_dl_config.h" #define DMA_TRANSFER_SIZE_WORDS (16) //源数据 const uint32_t gSrcData[DMA_TRANSFER_SIZE_WORDS] = {0x00000000, 0x10101010, 0x20202020, 0x30303030, 0x40404040, 0x50505050, 0x60606060, 0x70707070, 0x80808080, 0x90909090, 0xA0A0A0A0, 0xB0B0B0B0, 0xC0C0C0C0, 0xD0D0D0D0, 0xE0E0E0E0, 0xF0F0F0F0}; //目标地址 uint32_t gDstData[DMA_TRANSFER_SIZE_WORDS]; //DMA触发中断标志 volatile bool gChannel0InterruptTaken = false; //验证结果标志位 volatile bool gVerifyResult = false; int main(void) { SYSCFG_DL_init(); /* Setup interrupts on device */ DL_SYSCTL_disableSleepOnExit(); NVIC_EnableIRQ(DMA_INT_IRQn); /* Configure DMA source, destination and size */ //设置源地址 DL_DMA_setSrcAddr(DMA, DMA_CH0_CHAN_ID, (uint32_t) &gSrcData[0]); //设置目的地址 DL_DMA_setDestAddr(DMA, DMA_CH0_CHAN_ID, (uint32_t) &gDstData[0]); //设置传输大小--->多少个uint32数据 DL_DMA_setTransferSize(DMA, DMA_CH0_CHAN_ID, sizeof(gSrcData) / sizeof(uint32_t)); //使能开启DMA通道 DL_DMA_enableChannel(DMA, DMA_CH0_CHAN_ID); //开始传输 gChannel0InterruptTaken = false; DL_DMA_startTransfer(DMA, DMA_CH0_CHAN_ID); /* 等待块传输完成 */ while (gChannel0InterruptTaken == false) { __WFE(); } //此时已经传输完成,可以验证数据是否正确 gVerifyResult = true; for (int i = 0; i < DMA_TRANSFER_SIZE_WORDS; i++) { /*先比较源数据和目的数据是否相同-->比较出true或false *再将结果和gVerifyResult进行与运算-->false和任意值进行与运算结果为false *以此达到验证数组内所有值是否相同的目的*/ gVerifyResult &= gSrcData[i] == gDstData[i]; } /* 完成传输,使LED灯亮 */ DL_GPIO_clearPins( GPIO_LEDS_PORT, GPIO_LEDS_USER_LED_1_PIN | GPIO_LEDS_USER_TEST_PIN); /* 断点检测结果 */ __BKPT(0); while (1) { __WFI(); } } void DMA_IRQHandler(void) { switch (DL_DMA_getPendingInterrupt(DMA)) { //判断哪个DMA通道产生中断 case DL_DMA_EVENT_IIDX_DMACH0: gChannel0InterruptTaken = true; break; default: break; } }
DMA用到了之前发的SPI通讯里面,在合集里能找到。